再次,完善高校院所與企業人才聯合培養機制。聚焦培育新質生產力所需的重點行業,支持STEM學科頭部高校院所建立專門學院,聯合新型研發機構招收博士生,與高精尖企業在人才培養★■、導師雙聘、職業培訓等領域深度合作◆◆◆★,並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領域,打造“教育教學+職業培訓+成果轉化◆★■◆★★”的融合載體■■■,培養一批實用型科技博士人才。支持高校實施研究生教育改革試點,圍繞數字人才需求,加快推動若干高能級★◆★■■■、高顯示度的產教融合示范工程。開設科技成果轉化專業,設立技術轉移學院,培養科技成果轉化人才。推動各地大數據交易所與高校院所共建大數據人才培養基地★■■◆,設立院士工作站,培養高層次大數據博士人才。
其次,優化科技創新型博士人才科研環境。發揮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領頭羊作用,用好顛覆性技術創新基金,重點針對量子、光電、醫療健康等領域開展基礎和應用型技術研究,吸引具有創新能力、敢闖“無人區”的杰出青年博士人才進行研發創新◆■◆★★。利用自貿區、自貿港優勢,依托全球人才離岸基地建設,引進一批全球頂尖風險投資機構◆■◆◆★,助推獨角獸企業的孵化和成長,打造海外博士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培育聚集一批后起強勢科技創新型博士人才◆◆■。
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正發生深刻變革■■★,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浪潮迭起等一系列變化◆★■,給我國就業形勢帶來了機遇與挑戰。近年來★★◆,社會需求的變化也對以博士生為代表的高學歷人才就業產生了深遠影響,部分專業領域的博士生在就業市場中面臨一定挑戰。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從分布區域和高校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區域的博士生數量佔博士學位授權高校總數的四成■◆■,而一些真正需要博士生的欠發達地區卻存在缺口較大的問題。從學科上看,部分學科■★★★◆★、部分領域博士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加劇了就業競爭﹔但培育新質生產力需要大量高學歷人才,特別是那些開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勇於挺進技術“無人區”★■★、開辟角力■★★“新賽道”的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等,還無法滿足需求。此外◆★,我們也需要反思博士的培養模式——曾經有用人單位表示,招聘來的博士寫論文能力或許很強◆★◆★,但工作中所需要的動手能力、產品研發能力甚至團隊協作能力,都“差點意思”◆★。
博士生擴招始終是備受關注的問題。今年7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了《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審核專家核查及評議結果公示》,與2020年上一輪評審相比,本輪評審擬大幅新增博士點831個■■★★◆★。這意味著博士生培養規模將進一步擴大。綜合數據顯示,我國當前培養的博士畢業生數量超過120萬人◆■■,但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每千人博士生數量佔比仍然較低。因此◆★★◆■,有觀點認為,我國博士生規模還有較大擴張空間■■★■◆,但認為博士生在增量同時需要提質的聲音也始終存在。
應該說,博士生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頂端和國家創新體系的生力軍,優化博士生教育學科結構是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布局的重要方面。近年來,我國博士生教育領域快速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博士生教育大國。但同時◆★,我國博士生培養仍存在供給需求不匹配、結構不均衡等現象。
首先,創新高校博士生培養模式。充分發揮高校科研機構人才培養的源頭活水作用,支持高校◆■、科研機構與創新型企業開展產學研人才聯合培養。深化高等學校教育體制改革,扭轉片面、失衡的教育評價導向,大力支持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學科人才發展■◆。立足數字經濟時代背景,聚焦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支持◆★“雙一流”高校系統調整教育結構和專業設置,重點加強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建設◆■★,加強量子信息、生命科學、新能源等前沿學科戰略布局,以青年博士骨干為主組建國家級交叉學科群和科技攻關團隊,建立面向產業急需的培養標准◆■★■◆■、課程體系◆★◆★★,大規模培養科技人才后備軍。
最后,完善博士人才流動和保障機制■◆■◆。實施企業優秀人才集聚工程,使更多博士人才流向企業,流向經濟建設主戰場◆■■。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企業挂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保障其在職稱評定◆★■★、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權益■■■。推進社會化職稱評定認証,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領域,完善包括技術經紀人在內的相關復合型人才專業職稱評定辦法,完善數字人才認定體系■★■★★,優先探索相關職業與企業聯合評定機制,研究制定專業技術類新職業標准■■★。
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對職業路徑的選擇也各有差異★★。但作為一個群體,如果隻把“博士”學歷當成“敲門磚”,那對個人、對社會來講,無疑都是一種浪費。筆者認為,要發揮出博士們的價值,讓高學歷人才成為名副其實的高水平人才★■■★,需要在幾個方面發力:
(作者■◆★■★◆:王鐵錚 汪霜傲,均系北京市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